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一
時有投書誹謗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淵請留其本書,而不宣露。其書多引《二京賦》,淵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輦,而少學問者。其簡開解年少,欲遣就師?!惫Σ懿钊耍R遣引見,訓以“所學未及,《二京賦》,博物之書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師,可求能讀者從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讀者,遂往受業(yè)。吏因請使作箋,比方其書,與投書人同手。攝案問,具得情理。遷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祿賜散之舊故宗族,以恭儉自守,卒官。
(選自《三國志魏書國淵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祖欲廣置屯田,使淵典其事典:主管
b.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yè)勸:勸告
c.其簡開解年少,欲遣就師簡:選擇
d.祿賜散之舊故宗族,以恭儉自守,卒官。散:分發(fā)
2、下列各句中加線的字,與例句中的“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
a.是故圣愈圣,愚愈愚b.序八州而朝同列
c.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天下云集響應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淵為官時在太祖府上經(jīng)常直言正色地議論政事,直到退休辦事都毫無私心,一輩子保持著謙恭節(jié)儉的品德。
b.國淵為太祖興辦屯田,從屯田項目的確定,民眾、官吏的安置,到官員政績的評定等,都恪盡職守。僅五年,就成績斐然,頗受百姓歡迎。
c.國淵不僅免除了叛亂者非首犯的死罪,而且還在破賊文書上如實地報送殺敵數(shù)量,因所立戰(zhàn)功是在境內(nèi)平亂,國淵還為此感到恥辱。
d.國淵在審理匿名信案件時,機智縝密,僅花了十來天的時間,就在都城里找到了引用《二京賦》的內(nèi)容寫匿名信誹謗朝政的人,弄清了全部的事實真相。
1、b
2、c
3、a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玄①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②,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③也。將軍宜枉駕顧之?!?/p>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④三往,乃見。因屏⑤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⑥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⑦猖蹶⑧,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⑨,君謂計將安出?”(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節(jié)選)
注釋:①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②先主:劉備。③屈致:委屈他枉駕來見。④凡:總共。⑤屏,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⑥信:通“伸”,伸張。⑦用,因此。⑧猖蹶,這里是失敗的意思。⑨已:停止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
(1)亮躬耕隴畝 躬_____________
(2)由是先主遂詣亮 詣_____________
2.下面選項中加粗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謂為信然 欣然起行
b.先主器之 治水之法
c.因屏人曰 因慟絕良久
d.而智術淺短 潭西南而望
3.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時先主屯新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劉備說自己“智術淺短”,你怎么看?結合選文內(nèi)容說說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親自②到,拜訪
2.c
3.時╱先主屯新野
4.(1)然而我的志向到現(xiàn)在還沒有停止,您說該采取怎樣的辦法呢?
(2)只不過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閑情雅致的人罷了。
5.劉備并不是一個“智術淺短”的人(這是他自謙的說法),從“欲信大義于天下”中看出他志向遠大;從“三顧茅廬”中看出他求賢若渴;從“志猶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三
《魏略》曰:劉備屯于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绷了煅栽唬骸皩④姸葎㈡?zhèn)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痹唬骸敖窠圆患?,而將軍之眾不過數(shù)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fā)調(diào),則人心不悅;可語鎮(zhèn)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眰鋸钠溆?,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毒胖荽呵铩匪砸嗳缰?。
臣松之以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
臣前被詔,使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國志》。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誠游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時有所脫漏。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并皆抄內(nèi)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寫校始訖,謹封上呈。
(節(jié)選自裴松之《上〈三國志注〉表》,《三國志》,中華書局簡體字版)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亮知荊州次當受敵 次:駐軍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
c.將軍自度何如也 度:估計
d.則非亮先詣備 詣:謁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 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b. 我聊以忘憂耳 如惠語以讓單于
c. 乃以上客禮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據(jù)《上〈三國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國志》有四種情形,這條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屬于下列中的哪一種(3分)
a.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
b.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并皆抄內(nèi)以備異聞。
c.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
d.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
4.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
b.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
c.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
d.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
5.把文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⑴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3分)
⑵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shù)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分)
⑶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3分)
1.(3分)a
2.(3分)a
3.(3分)b
4.(3分)c
5.(10分)
⑴(3分)劉備與諸葛亮不是舊交,又因為他年紀經(jīng),(劉備)把他當作一般書生看待。
⑵(4分)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將軍的部眾不過幾千人,憑借這些對付敵人,恐怕不是辦法吧!
⑶(3分)然而(彼此)背離到這個程度,也確實是值得奇怪。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四
建安五年,曹公①東征,禽②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顏良攻白馬③,羽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日: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④其所賜拜書告辭。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節(jié)選自《三國志》,有刪改)
[注釋]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紹分別為關羽、袁紹。
②禽:通擒。
③白馬:地名。
④封:封存。
1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及羽殺顏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a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出師表》)
b.及郡下,詣太守(《桃花源記》)
c.及魯肅過尋陽(《孫權勸學》)
d.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2分)
13.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2分)
14.面對曹公厚賜,關羽終不留的原因
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11.(2分)c
12.(2分)我一定要立功來報答曹公才會離開。(譯出乃’’得1分,大意對得1分)
13.(2分)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劃對兩處得1分,劃對三處得2分,劃五處及五處以上不得分)
14.(2分)(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五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題。 (10分)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shù)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當顧見大驚,呵叱不能禁止。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魯肅代周瑜,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①?肅造次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節(jié)選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有改動)
【注】①虞:意料,預料。②造次:魯莽,輕率。③拊(fǔ):撫摩。
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數(shù)討山越 ( ) (2)君宜顧之 ( )
(3)遂往詣蒙 ( ) (4)肅于是越席就之 ( )
10.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2分)
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
11.細讀節(jié)選的文字回答,魯肅對呂蒙的態(tài)度前后有什么變化?(2分)
12.根據(jù)節(jié)選文字,聯(lián)系下面材料,你認為呂蒙是個怎樣的人?(2分)
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魯肅過蒙言議,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節(jié)選自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9.⑴屢次 ⑵拜訪 ⑶到 ⑷接近,靠近
10.呂將軍功名一天天顯揚,不可以用原來的態(tài)度對待他。
11.原先輕視,后來呂蒙出了五個計謀之后,轉為尊重和親近。
12.勇而有謀,文武雙全,勤奮好學,學而有成。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六
[甲]出師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乙]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奔白洌缙渌?。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1、 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1)布衣 (2)卑鄙____________
2、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1)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2)及卒,如其所言。
3、(甲)文中,包含一個成語,這一成語是 (1分)
4、由(乙)文中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2分)
5、你對諸葛亮不留遺產(chǎn)給兒孫(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有什么評論?(2分)
1、
(1)平民百姓
(2)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2、
(1)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的時候奉命出使。
(2)等到他死后,情況果然像他說的一樣
3、三顧茅廬 或 臨危受命
4、盡心為國 不謀私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對劉氏父子忠心耿耿。
5、示例:不要讓兒孫養(yǎng)成依賴、懶惰的思想,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兒孫有能力要錢干什么,兒孫沒有能力又要錢干什么。
先前,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說:“成都有桑樹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15頃,兒子兄弟的穿衣吃飯,他們都會有盈余。而我在外當官,沒有其他的花費,全靠公家的俸祿過活,沒有做其他的兼職營生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時候,不會出現(xiàn)那種有多余的綢布,多余的錢財這樣的狀況來辜負陛下。 ”到了他死的時候,果真像他所說的那樣。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七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游學徐土,兼通數(shù)經(jīng)。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曉養(yǎng)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shù)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jié)度,舍去,輒愈。
有一郡守病,佗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佗。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數(shù)升而愈。
佗之絕技,凡此類也。太祖①聞而召佗。太祖苦頭風,每發(fā),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醫(yī)見業(yè),意常自悔。后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佗曰:“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佗久遠家思歸,因曰:“得家書,方欲暫還耳?!钡郊?,辭以妻病,數(shù)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敕郡縣發(fā)遣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于是傳付許獄②,考驗首服③。荀彧請曰:“佗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含宥之。”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遂考竟佗。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崩粑贩ú皇?,佗亦不強,索火燒之。佗死后,太祖頭風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養(yǎng)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奔昂髳圩硬軟_病困,太祖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p>
廣陵吳普從佗學。普依準佗治,多所全濟。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jié),以求難老?!?/p>
節(jié)選自《三國志·華佗傳》
[注]①太祖:曹操的廟號。②傳付許獄:解押送至許昌的監(jiān)獄。③考驗首服:拷問認罪。
閱讀題目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b、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c、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d、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華佗原是讀書人,外出求學,通曉多種經(jīng)書,當時不止一人要他出來做官,他都不接受,但后來他對以醫(yī)為業(yè)常感后悔。
b、華佗醫(yī)術高明,精通方藥,不畏權勢,不喜逢迎,是一位有著絕技的大醫(yī)。
c、曹操后悔殺掉了華佗,認為如果華佗活著,他會根治自己的頭疼病,并且愛子曹沖也就不會死去了。
d、華佗倡導體育運動,認為生命在于運動,但由于他被殺害,其醫(yī)學著作沒有直接流傳下來,很是可惜。
1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有一郡守病,佗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
(2)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參考答案
10、b本句譯為:人的身體應該得到運動,只是不應當過度罷了。運動后水谷之氣才能消化,血脈環(huán)流通暢,病就不會發(fā)生,如同門戶的轉軸部分因轉動而不會腐朽一樣。
11、c項,“認為如果華佗活著,他會根治自己的頭疼病”理解錯誤。根據(jù)原文可知,曹操說:“華佗能治好這種病。這小子有意留著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這辦法來使自己顯得重要??墒俏也粴⒌暨@小子,他也終究不會替我斷掉這病根的。”
12、(1)有一位郡守生病,華佗認為這人發(fā)一下大怒病就會病愈。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財物卻不給他醫(yī)治;沒有多久丟下他走掉了,還留下書信辱罵他。
(2)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過,不被時代風氣束縛,向我求學。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八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5——9題。(19分)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也。高唐為齊名都,衣冠無不游行市里。歆為吏,休沐出府,則歸家闔門。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太祖征孫權,表歆為軍師。魏國既建,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國,封安樂鄉(xiāng)侯。及踐阼,改為司徒。
黃初中,詔公卿舉獨行君子,歆舉管寧,帝以安車征之。明帝即位,進封博平侯,轉拜太尉。歆稱病乞退,讓位于寧。帝不許。臨當大會,乃遣散騎常侍繆襲奉詔喻指曰:“朕新蒞庶事,一日萬幾,懼聽斷之不明。賴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屢以疾辭位。夫量主擇君,不居其朝,委榮棄祿,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顧以為周公、伊尹則不然。潔身徇節(jié),常人為之,不望之于君。君其力疾就會,以惠予一人。將立席幾筵,命百官總己,以須君到,朕然后御坐?!庇衷t襲:“須歆必起,乃還?!膘Р坏靡眩似?。
太和中,遣曹真從子午道伐蜀,車駕東幸許昌。歆上疏曰:“兵亂以來,過逾二紀。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當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紹三王之跡。雖有二賊負險延命,茍圣化日躋,遠人懷德,將襁負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時動。臣誠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為后事。且千里運糧,非用兵之利;越險深入,無獨克之功。如聞今年征役,頗失農(nóng)桑之業(yè)。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饑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二賊之釁,可坐而待也。臣備位宰相,老病日篤,犬馬之命將盡,恐不復奉望鑾蓋,不敢不竭臣子之懷,唯陛下裁察!”帝報曰:“君深慮國計,朕甚嘉之。賊憑恃山川,二祖勞于前世,猶不克平,朕豈敢自多,謂必滅之哉!諸將以為不一探取,無由自弊,是以觀兵以窺其釁。若天時未至,周武還師,乃前事之鑒,朕敬不忘所戒?!睍r秋大雨,詔真引軍還。太和五年,歆薨,謚曰敬侯。
(選自《三國志·華歆傳》)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雖有二賊負險延命 負:仗恃
b.命百官總己,以須君到 總己:各管自己的職事
c.越險深入,無獨克之功 克:取勝
d.顧以為周公、伊尹則不然 顧:考慮
6.華歆認為應該“以征伐為后事”,其理由是: ( )
①兵亂以來,過逾二紀 ②如聞今年征役,頗失農(nóng)桑之業(yè) ③且千里運糧,非用兵之利 ④茍圣化日躋,遠人懷德,將襁負而至 ⑤二賊之釁,可坐而待也 ⑥臣備位宰相,老病日篤,犬馬之命將盡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7.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華歆在明帝即位后,稱病乞退,是因為他效法周公、伊尹,潔身自好,不慕名利。
b.華歆認為,應該把治國放在首位,而治國的核心是民眾的安居樂業(yè),只有這樣,國人歡迎,東吳、西蜀的民眾也會拖兒帶女地前來投奔。
c.華歆認為,三國鼎立局面業(yè)已形成,“二賊”有險要的地勢可以依托,貿(mào)然進攻必定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所以不能再用兵。
d.魏明帝并沒有接受華歆的進諫,表示要效法“二祖”,盡快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
8.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高唐為齊名都,衣冠無不游行市里。(5分)
(2)賊憑恃山川,二祖勞于前世,猶不克平,朕豈敢自多,謂必滅之哉!(5分)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九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1115題。(15分)
【甲】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節(jié)選自《陳涉世家》)
【乙】建安五年,曹公①東征,禽②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顏良攻白馬③,羽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日: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節(jié)選自《三國志》,有刪改)
[注釋] 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紹分別為關羽、袁紹。 ②禽:通擒。 ③白馬:地名。
1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4分)
(1) 尉果笞廣( ▲ ) (2) 從民欲也( ▲ )
(3)既而遼以問羽( ▲ ) (4)曹公知其必去( ▲ )
1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及羽殺顏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b.及郡下,詣太守
c.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d.徐公何能及君也
13.用/劃出下列一組句子朗讀的兩處停頓。(2分)
重 加 賞 賜 羽 盡 封 其 所 賜 拜 書 告 辭
1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的劃線句子。(4分)
(1)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遼以報曹公,曹公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從甲文中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可以看出陳勝是個什么樣的人?乙文中關羽面對曹公厚賜,終不留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1)用竹板打 (2)愿望 (3)不久 (4)離開
12. c
13.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
14.(1)即使僅能免于斬刑,而戍守邊塞的人中十分之六七也會死掉。
(2)張遼將關羽的話回報給曹操,曹操認為他是義士。
15.(1)他是一個抱負遠大,強烈反對等級制度,具有大無畏精神和叛逆性格的人?;颍核且粋€具有遠大抱負、反抗決心和叛逆性格的起義領袖。(答出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即可,2分))
(2)(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1分)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十
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孫權率眾圍合肥。時大軍征荊州,遇疾疫,唯遣將軍張喜單將千騎,過領汝南兵以解圍。濟乃密白刺史,偽得喜書,云步騎四萬已到雩婁。權信之,遽燒圍走,城用得全。拜濟丹陽太守。民有誣告濟為謀叛主率者,太祖聞之,曰:“蔣濟寧有此事!有此事,吾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樂亂,妄引之耳。”辟為丞相主簿西曹屬。關羽圍樊、襄陽。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濟說太祖曰:“劉備、孫權,外親內(nèi)疏,關羽得志,權必不愿也??汕踩藙駲嘬b其后,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碧嫒缙溲?。權聞之,即引兵西襲公安、江陵。羽遂見禽。
文帝踐阼,出為東中郎將。帝問曰:“卿所聞見天下風教何如?”濟對曰:“未有他善,但見亡國之語耳?!钡鄯奕蛔魃鴨柶涔?,濟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遷為中護軍。時中書監(jiān)、令號為專任,濟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蔽,古之至戒也?!痹t曰:“夫骨鯁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濟才兼文武,服勤盡節(jié),每軍國大事,現(xiàn)有奏議,忠誠奮發(fā),吾甚壯之?!本俺踔校馇谡饕?,內(nèi)務宮室,怨曠者多,而年谷饑儉。濟上疏曰:“陛下方當恢弘前緒,光大遺業(yè),誠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須農(nóng)隙,不奪其時。夫欲大興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痹t曰:“微護軍,吾弗聞斯言也?!?/p>
齊王即位,遷太尉。是時,曹爽專政,丁謐、鄧颺等輕改法度。以隨太傅司馬宣王屯洛水浮橋,誅曹爽等,進封都鄉(xiāng)侯,邑七百戶。濟上疏曰:“太傅奮獨斷之策,陛下明其忠節(jié),罪人伏誅,社稷之福也。夫封寵慶賞,必加有功。今論謀則臣不先知,語戰(zhàn)則非臣所率?!惫剔o,不許。是歲薨,謚曰景侯。
(選自《三國志》 )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權聞之,即引兵西襲公安、江陵 引:率領
b.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 徙:遷移
c.凡使民必須農(nóng)隙,不奪其時 奪:改變
d.微護軍,吾弗聞斯言也 微:如果沒有
9.以下六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蔣濟“骨鯁之臣”的一組是 ( )
①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見亡國之語耳
③凡使民必須農(nóng)隙,不奪其時
④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誠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節(jié),罪人伏誅,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孫權帶兵圍攻合肥,而此時曹操正帶兵攻打荊州,加之軍中發(fā)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蔣濟用計讓孫權主動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蔣濟為人剛直,敢于直言。文帝問天下“風教”,他大膽進言,以“但見亡國之語耳”回答;明帝時,他以“誠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誡皇上要愛惜百姓。
c.憑著跟隨太傅司馬宣王誅殺曹爽等人的功勞,皇帝加封蔣濟為都鄉(xiāng)侯,邑七百戶,他堅決推辭,皇帝沒有答應。
d.蔣濟文武兼?zhèn)?,忠誠奮發(fā),在數(shù)位人主手下任職,都能直言進諫,雖多次觸怒人主,但始終都為人主所器重。
11.請把上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蔽,古之至戒也。(3分)
譯文:
(2)陛下方當恢弘前緒,光大遺業(yè),誠未得高枕而治也。(4分)
譯文:
(3)夫封寵慶賞,必加有功。今論謀則臣不先知,語戰(zhàn)則非臣所率。(3分)
8.c(奪:耽誤,“行年四歲,舅奪母志”中“奪”為“改變”。)
9.b(“骨鯁”是剛直的意思。①說明他有遠見;⑥是對皇上的贊頌。)
10.d(“多次觸怒人主”錯蔣濟在任東中郎將時,觸怒過文帝一次)
11.(1)大臣權力太大,國家就有危險,左右的人太受寵幸,皇上就會受蒙蔽,這是自古以來最大的警誡啊。(重、蔽、至戒各1分)
(2)陛下正當發(fā)揚前人的事業(yè),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功業(yè),實在還未到高枕無憂、垂拱而治的時候。(恢弘、緒、誠、治各1分)
(3)分封、寵愛、慶賀、賞賜,一定要給予有功之人?,F(xiàn)在,說到謀劃,我事先并不知道,說到打仗,并不是我親自統(tǒng)率的。(加、謀、率各1分)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孫權率兵圍攻合肥。這時,太祖的大軍正在攻打荊州,軍中發(fā)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將軍張喜一個人帶領一千騎兵,加領汝南的士兵來解合肥之圍。蔣濟于是秘密稟報刺史,假稱得到了張喜的書信,說前來救援的步兵騎兵共有四萬人,現(xiàn)在已到雩婁。孫權相信了,立即燒毀圍城的營陣就撤離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來任命蔣濟為丹陽太守。有一個人誣告蔣濟是謀叛主要策劃人,太祖聽說后,說:“蔣濟難道會做這種事!如果做了這種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擾亂,道聽途說罷了?!闭髡偈Y濟擔任丞相主簿西曹屬。關羽帶兵圍攻樊城和襄陽。太祖認為漢獻帝在許都,離關羽的軍隊比較近,想要遷都。蔣濟勸阻太祖說:“劉備、孫權,表面關系親近,實際上卻各有打算,關羽軍事上得勢,這是孫權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說孫權,勸他在后面偷襲關羽,許諾割讓江南來賜封孫權,這樣樊城的圍困就自動解除了?!碧姘凑账脑捜プ?。孫權聽了后,立即帶兵向西偷襲公安、江陵。關羽于是被孫權擒獲。
文帝即位,蔣濟從京城出來,擔任東中郎將。文帝問他說:“你所看到的天下風俗教化好不好?”蔣濟回答說:“沒有聽到其他的好話,只聽到要亡國的話罷了?!蔽牡埏@出憤怒的神情,并問他其中的原因,蔣濟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氣消解了。明帝即位,蔣濟升為中護軍。當時中書監(jiān)、令專有大權,蔣濟上疏說:“大臣權力太大,國家就有危險,左右的人太受寵幸,皇上就會受蒙蔽,這是自古以來最大的警誡啊?!泵鞯巯抡俦頁P說:“剛直的大臣,是國君所仰仗的。蔣濟文武兼?zhèn)洌温毲趧?,極盡節(jié)操,每有軍國大事,當場有提出建議的奏議,對朝廷忠誠,做事奮發(fā)努力,我非常欣賞他的勇敢?!本俺跄觊g,對外征戰(zhàn)頻繁,國內(nèi)大建宮室,長期分離的人很多,并且連年饑荒,谷物匱乏。蔣濟上疏說:“陛下正當發(fā)揚前人的事業(yè),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功業(yè),實在還未到高枕無憂地治理的時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時,一定要在農(nóng)閑時候,不能耽擱他們耕作的時間。那些想建立偉大功業(yè)的國君,先要估計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撫他們的疾苦?!泵鞯巯略t表揚說:“除了護軍(蔣濟),我聽不到這樣的話?!?/p>
齊王即位,蔣濟升遷為太尉。這時,曹爽專政,丁謐、鄧颺、等隨意改變法律法規(guī)。憑著跟隨太傅司馬宣王屯兵洛水浮橋,誅殺曹爽等人的功勞,加封為都鄉(xiāng)侯,邑七百戶。蔣濟上疏說:“太傅獨自決斷,想出高明的計謀,陛下彰顯他忠心和節(jié)操,罪人伏法,這是國家的福氣。分封、寵愛、慶賀、賞賜,一定要給予有功之人。現(xiàn)在,說到謀劃我事先并不知道,說到打仗并不是我親自統(tǒng)率的?!眻詻Q地推辭,齊王不答應。這一年蔣濟死了,皇上給他的謚號是“景侯”。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十一
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陽太守黃子廉之后也,枝葉分離,自祖遷于零陵,遂家焉。蓋少孤,嬰丁兇難,辛苦備嘗。然有壯志,雖處貧賤,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負薪余間,學書疏,講兵事。初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孫堅舉義兵,蓋從之。堅南破山賊,北走董卓,拜蓋別部司馬。堅薨,蓋隨策及權,常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諸山越不賓,有寇難之縣,輒用蓋為守長。石城縣吏,特難檢御,蓋乃署兩掾,分主諸曹。教曰:“令長不德,徒以武功為官,不以文吏為稱。今賊寇未平,有軍旅之務,一以文書委付兩掾,當檢攝諸曹,糾擿①謬誤。兩掾所署,事入諾出,若有奸欺,終不加以鞭杖,宜各盡心,無為眾先?!背踅圆劳?,夙夜恭職;久之,吏以蓋不視文書,漸容人事。蓋亦嫌外懈怠,時有所省,各得兩掾不奉法數(shù)事。乃悉請諸掾吏,賜酒食,因出事詰問。兩掾辭屈,皆叩頭謝罪。蓋曰:“前已相敕,終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彼鞖⒅?。縣中震栗。后轉春谷長,尋陽令。凡守九縣,所在平定。遷丹楊都尉,抑強扶弱,山越懷附。
蓋姿貌嚴毅,善于養(yǎng)眾,每所征討,士卒皆爭為先。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置廁②床中。蓋自強以一聲呼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聲也?!毕蛑固椋庖灼湟?,遂以得生。拜武鋒中郎將。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太守。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shù)百,余皆奔走,盡歸邑落。誅討魁帥,附從者赦之。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邃巴、醴、由、誕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jié),奉禮請見,郡境遂清。后長沙益陽縣為山賊所攻,蓋又平討。加偏將軍,病卒于官。
蓋當官決斷,事無留滯,國人思之。又圖畫蓋形,四時祠祭。及權踐阼,追論其功,賜子柄爵關內(nèi)侯。
注:①擿(tì):揭發(fā)。②廁:側,旁邊。 (選自《三國志?吳書十》)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嬰丁兇難嬰:觸犯b.諸山越不賓賓:服從c.漸容人事容:縱容d.解易其衣易:更換【小題2】以下各組句子中,總體上最能表現(xiàn)出黃蓋“文治武功”的是(3 分)
① 學書疏,講兵事
② 南破山賊,北走董卓
③ 事入諾出,若有奸欺,終不加以鞭杖,宜各盡心,無為眾先
④ 蓋不視文書,漸容人事 ⑤ 建策火攻 ⑥ 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a(chǎn).①④⑤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 分)a.黃蓋年幼之時便品嘗到生活的艱辛困苦,早年就失去了祖父,身處貧賤,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到他胸懷大志。b.黃蓋年輕之際就知曉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為東吳孫氏政權效力之時常常披甲上陣, 深入慘烈的戰(zhàn)場,可謂勇猛之將。c.在山越之地常有叛亂之時,黃蓋主動請纓治理山越之地,并最終以嚴格的治理之舉實現(xiàn)了該地的穩(wěn)定。d.黃蓋在赤壁之戰(zhàn)中中箭落水,后被吳軍韓當救起,才得以生還。后因戰(zhàn)功顯赫,被封為武鋒中郎將。【小題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 分)
(1)堅南破山賊,北走董卓,拜蓋別部司馬。(5 分)
譯文:
(2)諸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jié),奉禮請見,郡境遂清。(5 分)
參考譯文:
黃蓋,字公覆,是零陵郡泉陵人[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 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國屬零陵郡管轄]。是原南陽太守黃子廉的后人,一些黃氏后人與家族分離,從黃蓋祖父輩遷徙到零陵郡,就在此地安家。黃蓋年少時成為孤兒,遭受了兇險苦難,艱辛困苦全都嘗受到了。然而他胸懷壯志,雖然處于貧困卑賤之中,不將自己等同于普通平庸之人,經(jīng)常在背柴的空閑時間,學習寫奏疏,談論戰(zhàn)事。起初當了郡吏,被舉薦為孝廉,被征調(diào)到三公官署。孫堅率領義軍,黃蓋跟從著孫堅。孫堅在南部打敗山賊,在北部擊退董卓,授予黃蓋別部司馬一職。孫堅死后,黃蓋跟隨孫策、孫權,披甲與敵交兵,冒死攻城掠地。
山越諸部族不愿歸服孫吳, 有賊寇作亂的郡縣, 就任命黃蓋為那里的地方行政長官。石城縣的官吏,特別難以約束駕馭,黃蓋便任命了兩個掾吏(副官),分別主管各部門。他教誨說:“我這位縣令沒有什么才德,只是憑武功得官,不是憑文官(的才干)而著稱。如今賊寇還未平定,而我常有行軍打仗的任務,把公文處置的事務全部交給你們兩位,你們該當監(jiān)視管理好各個部門,糾正揭露他們的錯誤。你們在本職范圍內(nèi),處置公務,簽署公文。假如有奸詐欺騙的行為,我最終不會加以鞭抽杖擊的處分,你們應各自盡心盡力,不要成為眾人中先犯錯之人?!眲傞_始那兩個掾吏都畏懼黃蓋的威嚴,早晚謹守其職。時間久了,掾吏們由于黃蓋不看文書,漸漸縱容了一些事情。黃蓋也不滿他們的渙散懶散,不時有所察覺,掌握了兩個掾吏不安分守己的幾件事。于是把縣內(nèi)一切官吏請來,設酒宴款待,乘機拿出違法亂紀的事情責問。兩個掾史無話可說,都叩頭認罪。黃蓋說:“以前已經(jīng)勸誡過你們,最終不會用鞭抽杖擊來懲罰你們,這不是騙你們的?!庇谑蔷桶褍蓚€掾吏殺了。全縣官吏大為震驚,恐懼不安。后來黃蓋轉任春谷縣、尋陽縣縣令。但凡他所任職過的九個縣,都平安穩(wěn)定。后來又升任丹楊都尉,黃蓋抑制豪強,扶助貧弱,山越都誠心歸附。
黃蓋容貌姿態(tài)威嚴剛毅,善于關懷照顧下屬,每有征討,士卒們都爭先恐后。建安年間,黃蓋跟隨周瑜在赤壁抵擋曹操,他建議采用火攻戰(zhàn)術。在赤壁之戰(zhàn)中,黃蓋被流箭射中,當時墮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吳軍士兵救起,沒人知道他是黃蓋,安置在一旁的床榻上。黃蓋自己勉強大聲呼叫韓當,韓當(正好)聽到了,說:“這是黃公覆的聲音哪?!毕蛑S蓋落下了眼淚,解去換掉黃蓋的外衣,黃蓋于是得以生還。后被任命為武鋒中郎將。武陵郡的蠻夷造反叛亂,攻擊城邑,(孫權)于是任命黃蓋兼任武陵太守。當時武陵郡兵只有五百人,黃蓋自認不能匹敵,于是打開城門,讓叛軍人馬進入一半后,才忽然襲擊他們,斬殺敵人幾百個,其他的都逃走了,全部回到各自的村落。黃蓋誅殺了叛軍的領袖,跟隨的人都予以赦免。從春天到夏天,叛亂全部平定, 那些偏遠的巴、醴、由、誕等地的侯君長,都改變節(jié)操, 進獻禮物請求覲見,郡內(nèi)于是清凈穩(wěn)定了。后來長沙郡益陽縣遭到山寇攻擊,黃蓋又去平定征伐。被加封為偏將軍,最后病死在官任上。
黃蓋當官很有魄力,事務絕無延留滯后的,吳國之人很是思念他,又畫出黃蓋像,建立祠堂一年四季祭祀他。等到孫權登基,追加他的功勞,賜給他的兒子黃柄關內(nèi)侯的爵位。
【小題1】a
【小題2】d
【小題3】b
【小題4】(1)孫堅在南部打敗山賊,在北部擊退董卓,授予黃蓋別部司馬一職。(5 分?!澳?、北”名詞狀語、“走”使動用法、“拜”各 1 分,句意通順 2 分)
(2)各地的侯君長,全改變節(jié)操,進獻禮物請求覲見,郡內(nèi)于是清凈穩(wěn)定了。(5分。“諸”、“易”、“奉”、“清”各 1 分,句意通順 1 分) 答案解析: 【小題1】試題分析:嬰,遭受,被……纏繞。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次為b級。
【小題2】試題分析:①在學習期間,成就不明顯;②主要是孫堅的功績;④不是黃蓋之舉,而是掾吏之想。
【小題3】試題分析: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級。
【小題4】試題分析:a項“早年失去了祖父”不當,年少時成為孤兒;c項“主動請纓”不當,山越諸部族不愿歸服孫吳, 有賊寇作亂的郡縣, 就任命黃蓋為那里的地方行政長官;d項“被韓當救起”不當,黃蓋被流箭射中,當時墮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吳軍士兵救起。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十二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孫權率眾圍合肥。時大軍征荊州,遇疾疫,唯遣將軍張喜單將千騎,過領汝南兵以解圍。濟乃密白刺史,偽得喜書,云步騎四萬已到雩婁①。權信之,遽燒圍走,城用得全。拜濟丹陽太守。民有誣告濟為謀叛主率者,太祖聞之,曰:“蔣濟寧有此事!有此事,吾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樂亂,妄引之耳?!北贋樨┫嘀鞑疚鞑軐?。關羽圍樊、襄陽。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濟說太祖曰:“劉備、孫權,外親內(nèi)疏,關羽得志,權必不愿也??汕踩藙駲嘬b其后,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太祖如其言。權聞之,即引兵西襲公安、江陵。羽遂見禽。
文帝踐阼,出為東中郎將。帝問曰:“卿所聞見天下風教何如?”濟對曰:“未有他善,但見亡國之語耳?!钡鄯奕蛔魃鴨柶涔?,濟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遷為中護軍。時中書監(jiān)、令號為專任,濟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蔽;古之至戒也?!痹t曰:“夫骨鯁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濟才兼文武,服勤盡節(jié),每軍國大事,現(xiàn)有奏議,忠誠奮發(fā),吾甚壯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內(nèi)務宮室,怨曠者多,而年谷饑儉。濟上疏曰:“陛下方當恢弘前緒,光大遺業(yè),誠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須農(nóng)隙,不奪其時。夫欲大興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②之?!痹t曰:“微護軍,吾弗聞斯言也?!?/p>
齊王即位,遷太尉。是時,曹爽專政,丁謐、鄧颺等輕改法度。以隨太傅司馬宣王③屯洛水浮橋,誅曹爽等,進封都鄉(xiāng)侯,邑七百戶。濟上疏曰太傅奮獨斷之策陛下明其忠節(jié)罪人伏誅社稷之福也夫封寵慶賞必加有功今論謀則臣不先知語戰(zhàn)則非臣所率固辭不許是歲薨謚曰景侯。
(選自《三國志》)
注:①雩婁( yúlóu)今河南商城縣東北部、固始縣南部,安徽霍邱縣部分地區(qū)。②燠(yù)休,亦作“ 燠烋 ”,亦作“ 燠咻 ”。優(yōu)恤;撫慰。③司馬宣王:即司馬懿。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權聞之,即引兵西襲公安、江陵 引:率領
b.陛下方當恢弘前緒,光大遺業(yè) 緒:殘余的,遺留的(事業(yè))
c.凡使民必須農(nóng)隙,不奪其時 奪 :改變
d.微護軍,吾弗聞斯言也。 微:如果沒有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也 夫骨鯁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b.過領汝南兵以解圍 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
c.妄引之耳 但見亡國之語耳
d.怨曠者多,而年谷饑儉 誠未得高枕而治也
7.以下六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蔣濟“骨鯁之臣”的一組是( )
①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見亡國之語耳
③凡使民必須農(nóng)隙,不奪其時 ④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誠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以隨太傅司馬宣王屯洛水浮橋,誅曹爽等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孫權帶兵圍攻合肥,而此時曹操正帶兵攻打荊州,加之軍中發(fā)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蔣濟用計讓孫權主動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蔣濟為人剛直,敢于直言。文帝問天下“風教”,他大膽進言,以“但見亡國之語耳”回答;明帝時,他以“誠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誡皇上要愛惜百姓。
c.憑著跟隨太傅司馬宣王誅殺曹爽等人的功勞,皇帝加封蔣濟為都鄉(xiāng)侯,邑七百戶,他堅決推辭,皇帝沒有答應。
d.蔣濟文武兼?zhèn)?,忠誠奮發(fā),在數(shù)位人主手下任職,都能直言進諫,雖多次觸怒人主,但始終都為人主所器重。
9.斷句和翻譯。(10分)
(1)給閱讀文段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用“/”劃分開即可)。(4分)
濟 上 疏 曰 太 傅奮獨 斷 之 策 陛 下 明 其 忠 節(jié) 罪 人 伏 誅 社 稷 之 福 也 夫 封 寵 慶 賞 必 加 有 功 今 論 謀 則 臣 不先 知 語 戰(zhàn) 則非 臣 所 率 固 辭 不 許 是 歲 薨 謚 曰 景 侯。
(2)把閱讀文段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①濟乃密白刺史,偽得喜書,云步騎四萬已到雩婁。(3分)
②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蔽;古之至戒也。(3分)
5.c(奪:耽誤,與《寡人之于國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中的“奪”同義。)
6.a(chǎn)(也,表判斷語氣。b項:來,表目的/因為。c項:代詞,指誣告的話/結構助詞,的。d項:而且,表遞進/表修飾。)
7.b(“骨鯁”是剛直的意思。①說明他有遠見;⑥說明他的功勞。)
8.d(“雖多次觸怒人主”錯)
9.(1)濟上疏曰/太傅奮獨斷之策/陛下明其忠節(jié)/罪人伏誅/社稷之福也/夫封寵慶賞/必加有功/今論謀則臣不先知/語戰(zhàn)則非臣所率/固辭/不許/是歲薨/謚曰景侯。(多斷、漏斷或錯斷每3處扣1分,扣完為止)
(2)①蔣濟于是秘密稟報刺史,假稱得到了張喜的書信,說步兵騎兵四萬人已到雩婁。(“乃”“白”“書”“云”句意可作得分點)
②大臣權力太大,國家就有危險,左右的人太受寵幸,皇上就會受蒙蔽,這是自古以來最大的警誡啊。(“蔽”1分,“至戒”1分,句意1分)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孫權率兵圍攻合肥。這時,太祖的大軍正在攻打荊州,軍中發(fā)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將軍張喜一個人帶領一千騎兵,加領汝南的士兵來解合肥之圍。蔣濟于是秘密稟報刺史,假稱得到了張喜的書信,說前來救援的步兵騎兵共有四萬人,現(xiàn)在已到雩婁。孫權相信了,立即燒毀圍城的營陣就撤離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來任命蔣濟為丹陽太守。有一個人誣告蔣濟是謀叛主要策劃人,太祖聽說后,說:“蔣濟難道會做這種事!如果做了這種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擾亂,道聽途說罷了?!闭髡偈Y濟擔任丞相主簿西曹屬。關羽帶兵圍攻樊城和襄陽。太祖認為漢獻帝在許都,離關羽的軍隊比較近,想要遷都。蔣濟勸阻太祖說:“劉備、孫權,表面關系親近,實際上卻各有打算,關羽軍事上得勢,這是孫權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說孫權,勸他在后面偷襲關羽,許諾割讓江南來賜封孫權,這樣樊城的圍困就自動解除了?!碧姘凑账脑捜プ?。孫權聽了后,立即帶兵向西偷襲公安、江陵。關羽于是被孫權擒獲。
文帝即位,蔣濟從京城出來,擔任東中郎將。文帝問他說:“你所看到的天下風俗教化好不好?”蔣濟回答說:“沒有聽到其他的好話,只聽到要亡國的話罷了?!蔽牡埏@出憤怒的神情,并問他其中的原因,蔣濟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氣消解了。明帝即位,蔣濟升為中護軍。當時中書監(jiān)、令專有大權,蔣濟上疏說:“大臣權力太大,國家就有危險,左右的人太受寵幸,皇上就會受蒙蔽,這是自古以來最大的警誡啊。”明帝下詔表揚說:“剛直的大臣,是國君所仰仗的。蔣濟文武兼?zhèn)洌温毲趧?,極盡節(jié)操,每有軍國大事,當場有提出建議的奏議,對朝廷忠誠,做事奮發(fā)努力,我非常欣賞他的勇敢?!本俺跄觊g,對外征戰(zhàn)頻繁,國內(nèi)大建宮室,長期分離的人很多,并且連年饑荒,谷物匱乏。蔣濟上疏說:“陛下正當發(fā)揚前人的事業(yè),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功業(yè),實在還未到高枕無憂地治理的時候?!狈彩且凼估习傩諘r,一定要在農(nóng)閑時候,不能耽擱他們耕作的時間。那些想建立偉大功業(yè)的國君,先要估計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撫他們的疾苦?!泵鞯巯略t表揚說:“如果沒有護軍,我聽不到這樣的話。” 齊王即位,蔣濟升遷為太尉。這時,曹爽專政,丁謐、鄧颺等隨意改變法律法規(guī)。憑著跟隨太傅司馬宣王屯兵洛水浮橋,誅殺曹爽等人的功勞,加封為都鄉(xiāng)侯,邑七百戶。蔣濟上疏說:“太傅獨自決斷,想出高明的計謀,陛下彰顯他忠心和節(jié)操,罪人伏法,這是國家的福氣。分封、寵愛、慶賀、賞賜,一定要給予有功之人?,F(xiàn)在,說到謀劃我事先并不知道,說到打仗并不是我親自統(tǒng)率的?!眻詻Q地推辭,齊王不答應。這一年蔣濟死了,皇上給他的謚號是“景侯”。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十三
呂范字子衡,汝南細陽人也。少為縣吏,有容觀姿貌。后避亂壽春,孫策見而異之,范遂自委昵,將私客百人歸策。時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謙謂范為袁氏覘候,諷縣掠考范,范親客健兒篡取以歸。時唯范與孫河常從策,跋涉辛苦,危難不避,策亦親戚待之,每與升堂,飲宴于太妃前。后從策攻破廬江,還俱東渡,到橫江、當利,破張英、于麋,下小丹楊、湖孰,領湖孰相。后領宛陵令,討破丹楊賊,還吳,遷都督。是時下邳陳瑀自號吳郡太守,住海西,與強族嚴白虎交通。策自將討虎,別遺范與徐逸攻瑀于海西,梟其大將陳牧。又從攻祖郎于陵陽。策薨,奔喪于吳。后權復征江夏,范與張昭留守。曹公至赤壁、與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將軍,領彭澤太守。
劉備詣京見權,范密請留備。權討關羽,過范館。謂曰:“昔早從卿言,無此勞也。今當上取之,卿為我守建業(yè)?!睓嗥朴疬€,都武昌,拜范建威將軍,治建業(yè),督扶州以下至海,轉以溧陽、懷安、寧國為奉邑。曹休、張遼、臧霸等來伐,范督徐盛、全琮、孫韶等,以舟師拒休等于洞口。遷前將軍,改封南昌侯。時遭大風,船人覆溺,死者數(shù)千,還軍,拜揚州牧。
性好威儀,州民如陸遜、全琮及貴公子,皆修敬虔肅,不敢輕脫。其勤事奉法,初策使范典主財計,權時年少,私從有求,范必稟告,不敢專許,當時以此見望。權守陽羨長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輒為傅著薄書使無譴問權臨時悅之及后統(tǒng)事以范忠誠厚見信任以谷能欺更簿書不用也黃武七年,范遷大司馬,印綬未下,疾卒。權素服舉哀,遺使者追贈印綬。及還都建業(yè),權過范墓呼曰:“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牢。
(選自《三國志》)
閱讀題目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權守陽羨長/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輒為傅著薄書/使無譴問權/臨時悅之/及后統(tǒng)事/以范忠誠/厚見信任/以谷能欺更簿書/不用也/
b.權守陽羨長/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輒為傅著薄書/使無譴問/權臨時悅之/及后統(tǒng)事/以范忠誠厚/見信任/以谷能欺更簿書/不用也/
c.權守陽羨長/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輒為傅著薄書/使無譴問權/臨時悅之/及后統(tǒng)事/以范忠誠厚/見信任/以谷能欺更簿書/不用也/
d.權守陽羨長/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輒為傅著薄書/使無譴問/權臨時悅之/及后統(tǒng)事/以范忠誠/厚見信任/以谷能欺更簿書/不用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客,文中指門客或食客,是我國古代貴族為了鞏固其地位專門招收并供養(yǎng)的人。
b.薨,古人對人身故有多種描述方式,古代稱諸侯或官員之死為“薨”。
c.建業(yè),即六朝古都南京。三國時南京稱為建業(yè),晉時稱為建鄴或建康。
d.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的一種等級,祭品有牛、羊、豕三牲?!吧倮巍眲t無“牛”。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呂范深受寵信。呂范陪伴孫策左右,能夠不辭艱辛與危難,得到了孫策的寵信,孫策將他視為親人,還經(jīng)常帶他入堂宴飲。
b.呂范久經(jīng)沙場。呂范跟隨孫策四處征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孫策死后,他先和周瑜一起抗擊曹操并將其打敗,后跟隨孫權征戰(zhàn)關羽。
c.呂范喜好威嚴。呂范注重儀容儀表的威嚴,州里的名人和貴族公子都對他尊愛恭敬,不敢有半點輕佻隨便的表現(xiàn)。
d.呂范遵奉法紀。孫策安排呂范負責財務賬目,孫權年輕,私下里有求于呂范,呂范必定向孫策稟報,不敢擅自答應孫權的要求。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徐州牧陶謙謂范為袁氏覘候,諷縣掠考范,范親客健兒篡取以歸。
(2)策自將討虎,別遣范與徐逸攻瑀于海西,梟其大將陳牧。
參考答案
10.d“策或料覆”,主語為“策”,“料覆”做謂語,該句“核查”的是賬本,因此為省略賓語的省略句,句子結構完整,且“功曹周谷輒為傅著薄書”中“功曹周谷”是官職名+人名,中間不應該斷開?!肮Σ苤芄取睘椤爸钡闹髡Z,句子完整。因此應該在“覆”后斷開,據(jù)以上分析排除ab?!笆篃o譴問”“使孫權不受譴責追問”,且“權臨時悅之”中“權”做主語,“悅”做謂語,“之”做賓語,主謂賓完整。因此應該在“問”后斷開,據(jù)以上分析排除c。
11.b“古代稱諸侯或官員之死為‘薨’”表述錯誤,應改為“稱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為‘薨’”。
12.b“后跟隨孫權征戰(zhàn)關羽”理解有誤,根據(jù)文中“權討關羽,過范館。謂曰:‘昔早從卿言,無此勞也。今當上取之,卿為我守建業(yè)?!钡男畔⒖芍?,應是孫權去攻打關羽。
13.(1)徐州牧陶謙認為呂范為袁術偵察,暗示縣令拷打呂范,呂范親信中的勇士們將呂范搶了回去。( “覘候”,窺視,偵察;“諷”,用含蓄委婉的話暗示或規(guī)勸; “篡取”,奪??;句意2分)
(2)孫策親自率軍去征討嚴白虎,另外派遣呂范與徐逸到海西攻打陳瑀,斬殺他的大將陳牧。( “將”,率領;“攻瑀于海西”,介詞結構后置,在海西攻打陳瑀;“梟”,砍頭后懸首示眾,砍殺;句意2分。)
參考譯文:
呂范,字子衡,汝南郡細陽人。他年輕時為縣吏,頗有姿容相貌。后來呂范避戰(zhàn)亂到壽春,孫策見到他覺得他非同常人,呂范于是自動親近孫策,帶領自家的一百門客歸附孫策。當時孫策母親吳太妃在江都,孫策派遣呂范前往迎接。徐州牧陶謙認為呂范為袁術偵察,暗示縣令拷打呂范,呂范親信中的勇士們將呂范搶了回去。當時只有呂范與孫河常跟隨在孫策身邊,艱辛跋涉,不避危難,孫策也將他作親人相待,常常領他進入后堂,在吳太妃跟前宴飲。呂范后來跟隨孫策攻破廬江,回師一道東渡長江,前至橫江、當利,打敗張英、于麋,又順流而下攻取小丹楊、湖孰,呂范兼任湖孰相。后來呂范兼任宛陵縣縣令,討伐擊敗丹楊賊寇,還軍吳郡,被升為都督。這時下邳人陳瑀自稱為吳郡太守,住在海西,與地方豪強嚴白虎勾結。孫策親自率軍去征討嚴白虎,另外派遣呂范與徐逸到海西攻打陳瑀,斬殺他的大將陳牧。呂范又跟隨孫策在陵陽攻打祖郎。孫策去世,呂范到吳郡奔喪。后來孫權再征戰(zhàn)江夏,呂范與張昭留守吳郡。曹操進兵到赤壁,呂范與周瑜等共拒曹操并將他擊敗,呂范被升為禪將軍,兼任彭澤太守。
劉備到京城會見孫權,呂范私地請求孫權扣留劉備。孫權征討關羽,路過呂范官署。對他說“過去早聽你的話,現(xiàn)在就不要這樣勞苦了。今日我要前去攻打他(關羽),你為我守好建業(yè)?!睂O權大敗關羽后回師,建都武昌,升任呂范為建威將軍,治理建業(yè),督領扶州以下至海邊地區(qū),轉調(diào)溧陽、懷安、寧國為封地。曹休、張遼、臧霸等前來討伐,呂范督率徐盛、全琮、孫韶等部兵馬,在洞口以水師抵御曹休等人。呂范升為前將軍,改封南昌侯。當時遭遇大風,船上兵卒溺水死者數(shù)千,呂范撤軍,任揚州牧。
呂范生性喜好威嚴儀表,州里人如陸遜、全琮以及貴族公子,都對他尊愛恭敬虔誡嚴肅,不敢輕佻隨便。呂范勤勉公事、遵奉法紀,起初孫策讓呂范負責財務賬目,孫權當時年紀還輕,私下里有求于呂范,呂范必定向孫策稟報,不敢擅自答應孫權的要求,當時他就因此受到怨恨。孫權任陽羨縣縣長時,曾私用錢財,孫策有時要核查,功曹周谷動輒就將孫權的花銷記在另外的賬本上,使孫權不受譴責追問。孫權當時很喜歡周谷,及至后來他統(tǒng)掌國事時,因為呂范忠誠,很信任他,而因為周谷善于欺瞞上司更換賬本,撤職不用。黃武七年,呂范被升任為大司馬,印綬尚未授給,他便生病去世。孫權身著喪服表示哀悼,派使者追授印章綬帶。等到還都建業(yè),孫權路過呂范墓前痛喊:“子衡!”孫權邊喊邊流淚,用牛、羊、豬三牲來祭祀?yún)畏丁?/p>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十四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也。好讀書,善擊劍。率舉宗族他附從數(shù)百人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yǎng)父母。百姓歸之,數(shù)年間至五千余家。袁紹數(shù)遣使招命,又即授將軍印綬,皆距不受。紹死,其子尚又辟焉,疇終不行。
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冠蓋,有欲討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烏丸,未至,先遣使辟疇,又命田豫喻指。疇戒其門下趣治嚴。門人謂曰:“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今曹公使一來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疇笑而應之曰:“此非君所識也。”遂隨使者到軍,署司空戶曹掾,引見諮議。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奔磁e茂才,拜為蓨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太祖患之,以問疇。
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于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默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①之首可不戰(zhàn)而禽也?!碧嬖唬骸吧啤!蹦艘娺€,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太祖令疇將其眾為鄉(xiāng)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虜乃驚覺。單子身自臨陣,太祖與交戰(zhàn),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軍還入塞,論功行封,封疇亭侯,邑五百戶。疇固讓。太祖知其至心,許而不奪。
遼東斬送袁尚首,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疇以嘗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問。疇盡將其家屬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鄴。太祖賜疇車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舊。從征荊州還,太祖追念疇功殊美,恨前聽疇之讓,曰:“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制也?!庇谑悄藦鸵郧熬舴猱牎.犐鲜桕愓\,以死自誓。太祖知不可屈,乃拜為議郎。年四十六卒。
[注]①蹋頓:三郡烏丸部族的首領。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項是()。
a.營深險平敞地而居 營:駐扎。
b.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冠蓋 賊:殘忍。
c.不戰(zhàn)而禽 禽:捉住。
d.太祖知其至心,許而不奪 奪:使改變。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田疇“有政治遠見”的一組是()。
①袁紹數(shù)遣使招命,又即授將軍印綬,皆距不受 ②其子尚又辟焉,疇終不行
③疇以嘗為尚所辟,乃往吊祭 ④疇戒其門下趣治嚴
⑤太祖賜疇車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舊 ⑥疇上疏陳誠,以死自誓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田疇率領整個家族以及歸附他的人員共幾百人進入徐無山,親自耕種來養(yǎng)活自己的父母。因為百姓歸附他,所以幾年間就達到了五千多戶。
b.太祖北征烏丸的時候,自己還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疇,又命令田豫委婉說明意圖。田疇欣然從命,告訴他的門客趕快整治行裝。
c.田疇欲借曹軍之力消滅烏丸,當時盛夏霪雨不停,道路泥濘,敵扼守險要。他于是獻妙策,做向導,出其不意擒蹋頓、勝烏丸。
d.為報答袁尚征召賞識之恩,田疇冒著生命危險,吊祭袁尚,太祖并未責難。太祖所賜之物,田疇都分發(fā)給宗族知舊。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舉茂才,拜為蓨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追念疇功殊美,恨前聽疇之讓,曰:“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制也?!?/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chǎn) (營:謀求。文中可譯為“選擇”。)
2.c (③田疇違曹操之命吊祭袁尚,是因袁尚曾經(jīng)想征他為官,這能表現(xiàn)其“義”;⑤田疇把太祖所賜的車馬谷帛,皆分給宗族知舊,表現(xiàn)出輕財好義的品德;⑥田疇以死拒賞,可見其重名節(jié),不慕榮利爵祿)。
3.c (“擒蹋頓”文中未提及)。
4.(1)太祖第二天下達命令:“田子泰不是我所應該使用的官吏。”當即推舉他為茂才,任命他為蓨縣縣令,但不用到官任上,而是隨軍隊駐扎在無終。
(2)太祖回想起田疇功勞很大,后悔之前聽任田疇謙讓,說道:“這是成全了個人的意愿,卻破壞了國家的法令制度呀!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解析篇十五
曹公①南征表②,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馀萬,輜重④數(shù)千兩,日行十馀里,別遣關羽乘船數(shù)百艘,使會江陵?;蛑^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節(jié)選自《三國志?先主傳》)
【注釋】①曹公:指曹操。②表:指劉表,任荊州牧。劉表死后,其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③先主:指劉備。曹操南征時,劉備退軍投奔劉表,劉表以上賓禮待之。④輜(zī)重:軍用器械、糧草、營帳、服裝等的統(tǒng)稱。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會表卒 (2)遂將其眾去
(3)諸葛亮說先主攻琮 (4)或謂先主曰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3、后人評價劉備是一位“仁主”。請從文中找出依據(jù)加以說明。(4分)
1.(1)正趕上, (2)帶領,(3)勸說,(4)有人
2.你現(xiàn)在雖然有大批人馬,但是真正能皮甲作戰(zhàn)的人很少,如果曹操大軍到來,憑什么來抵抗他。
3.劉表的禮待之恩,劉備不忍心丟下百姓。
曹操南征劉表,正遇上劉表去世。(劉表的)兒子劉琮繼承了劉表的職位,(劉琮)派遣使者(向曹操)請求投降。劉備屯兵在樊城,不知道曹操兵來了,到達宛城時才聽說,于是就帶領他的手下離開,經(jīng)過襄陽時,諸葛亮勸說劉備攻打劉琮(劉琮在襄陽),然后可以得到荊州。劉備說“我不忍心”,于是只是停下馬,呼喊劉琮(出來答話),劉琮害怕不敢出面,他的手下和荊州的百姓很多都投靠了劉備。從襄陽至當陽,有10余萬人,輜重車輛有數(shù)千輛,每天只走十幾里地(大約5000--6000米),另外派遣關羽(率軍隊)坐數(shù)百艘船到達江陵。有人對劉備說:“應該走快點到江陵,以求保住江陵,現(xiàn)在雖然有很多人(跟著您),(但是)兵太少了,如果曹操的兵到了用什么來抵抗呢?”劉備說,要想成大事就要以人為本?,F(xiàn)在百姓來投靠我,我怎么忍心舍棄他們?
【本文地址:http://www.85550.com.cn/zuowen/2041548.html】